经典案例

Our Projects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案例 > 起底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恩怨情仇

起底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恩怨情仇

发布时间:2025-06-03 浏览量:46



这一地区由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个国家组成,其中的格鲁吉亚就是斯大林老家哈,但他不是主角。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之间的矛盾,则是一系列事件的汇总结果。

且说啊,从地图也能一眼看出,这里地处要地,高加索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欧亚交汇之处,还蕴含有丰富的煤矿、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资源,也就此成为各文明的碰撞之处,即便到今天,这片地区也有多达50多个民族。



南高加索三个国家,别看凑一块儿,但各自拥有主体民族,构成完全不一样,有信奉东正教的格鲁吉亚人、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人。

自18世纪开始,在近两百年与波斯、奥斯曼土耳其的争夺中,俄罗斯帝国最终控制了南高加索地区。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在南高加索爆发大战,这一次的战争,俄罗斯帝国自南高加索进攻奥斯曼土耳其,在这一次的进攻中,南高加索三族反应不一,信奉东正教的格鲁吉亚人自然是俄军的坚强后盾,成为支前基地,余下的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反应并不强烈(阿塞拜疆人是突厥、波斯、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的混合体,且和土耳其一样信奉伊斯兰教)。


起底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恩怨情仇


然而,阿塞拜疆人不算,亚美尼亚人却在这一次的战争中饱受苦难,亚美尼亚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发源于今天的土耳其东部及高加索一带,但在一次大战之前,亚美尼人散落在俄罗斯、奥斯曼和波斯三大帝国,除了在埃里温,额,今天的亚美尼亚首都,他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少数族裔。

且说,当时在萨瑞卡密斯战役中(萨勒卡默什战役),奥斯曼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的部队被俄军打的大败,跑路回到君士坦丁堡的恩维尔帕夏给出了失败的理由,萨瑞卡密斯的亚美尼亚人有过协助俄军的举动,我军败了,不是因为我无能,而是这些二五仔干的好事。

就此,本就因为基督教信仰在奥斯曼当二等公民的亚美尼亚人苦难到来。

种族灭绝!!!

且说,当时奥斯曼军队在东面抵抗俄罗斯帝国的进攻,但在萨瑞卡密斯战役中(萨勒卡默什战役),被烧死的、被奸杀的、被枪决的,一战期间,或30万(现代土耳其国的观点)、或150万亚美尼亚人死于这场种族灭绝(现代亚美尼亚国的观点)(注:《大英百科全书》经过对比资料给出60万的数字)。

也因为遭到的迫害,让各地的亚美尼亚人开始向今天的亚美尼亚国地区聚集,其的现代民族观念,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时光流转,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枪响,俄罗斯帝国土崩瓦解。

南高加索三国纷纷宣布独立,甚至短暂的抱团取暖,组成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但除了面临强大势力环绕的内外交困局面,纷纷有了民族主义觉醒意识的三国自身也存在居住区领土争端。

而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之间,则是存在三个主要争端地区,纳希切万、赞格祖尔(今亚美尼亚休尼克省)和卡拉巴赫(1923年7月7日,卡拉巴赫改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纳希切万,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左边这块儿飞地,历史变换,这里在当时主要是阿塞拜疆人的居住区,阿塞拜疆人比例占到百分之80以上。



赞格祖尔,也就是今天亚美尼亚的休尼克省,中间这一块儿,当时赞格祖尔有35万亚美尼亚人,18万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的比例更高,接近百分之70,。

卡拉巴赫,右边的这块儿飞地,在当时,亚美尼亚人的比例达到百分之94,也就是,基本都是亚美尼亚人。

两国为此争端不休,但没多久,1920年,苏联大军 红军开到,毫无悬念的击垮抵抗势力。

关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之间领土问题的裁决,落到了未来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手里,当时其负责同高加索局领导高加索事务。但是,对于苏俄来说(注:苏联1922年年末才成立,此时为苏俄),民族问题,并非是其划分领土的首要考量点。

在控制南高加索后,最初,在1920年12月2日,斯大林宣布,将亚美尼亚人占多数的赞格祖尔、卡拉巴赫,以及身处亚美尼亚国内的纳希切万,都划入亚美尼亚。

然而,在四个月后的1921年,苏俄当局却推翻了这个决定(注:事情在7月份有反复,1921年7月3日,高加索局投票决定将卡拉巴赫划分给亚美尼亚,但第二天就出尔反尔,还是将其划在了阿塞拜疆的领土之下,1923年7月7日,卡拉巴赫改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同时被给予自治州的地位。)

除赞格祖尔外,纳希切万、卡拉巴赫都划给阿塞拜疆。

关于对苏联当局如此做的意图,根据学者的研究、推测,大致可以总结为这几点。

第一点,1921年,发生于亚美尼亚首府埃里温的反苏叛乱,恶化了亚美尼亚与苏联当局的关系,故此,将争议领土分给阿塞拜疆苏维埃共和国有作为奖赏的意味。当时苏俄在阿塞拜疆的统治并不稳固,其政治领袖纳里马诺夫曾发出威胁,"如果亚美尼亚人要求得到卡拉巴赫,我们将不提供煤油"。鉴于巴库是整个高加索地区的经济重镇,以及阿塞拜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相比亚美尼亚人,同阿塞拜疆搞好关系对新生的苏联政权更为重要。

第二点,在当时,苏联当局将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视为潜在盟友,鉴于亚美尼亚与土耳其的糟糕关系,故此,出于担心处理停当的亚美尼亚可能会向土耳其发难(主要是提出西亚美尼亚的领土主张,今天的亚美尼亚基本为沙俄夺取的东亚美尼亚土地,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国土远远超过今天),而若将其的精力限定在“内部矛盾”当中,自是没工夫再找土耳其的麻烦,也就是说,为了保持“和凯末尔的土耳其的友好关系”,苏联当局牺牲了亚美尼亚人的利益。

而后续事态的发展似乎也真的是在向这一步走的,引用李迪《亚美尼亚民族主义与纳卡冲突的爆发》研究的话说:近一个世纪以 来,“亚美尼亚人除了要求土耳其人承认大屠杀的事实之外......就基本没有提出过别的诉求,收复失地。

(注:这里的收复失地,指西亚美尼亚,西亚美尼亚是历史上亚美尼亚人在今日土耳其中东部聚居的范围,土耳其战败后,按照《色佛尔条约》西亚美尼是要划给亚美尼亚人实行民族独立的区域,但无果而终,最终亚美尼亚人在东亚美尼亚建立苏维埃政权,即19世纪沙俄自土耳其抢占的亚美尼亚人东部聚居区,也就是今天的亚美尼亚所在地)或者发动与土耳其人战争的声音亚美尼亚的政治环境之中基本听不到,至少远远不如他们在收回纳卡和抹黑阿塞拜疆人的问题上那样积极......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和"他者"的存在,亚美尼亚在被布尔什维克占领之前,卡拉巴赫(原文是纳卡,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既不是亚美尼亚人最重要的过去,阿塞拜疆人也不是亚美尼亚人最应该仇恨的"他者"。”

将亚美尼亚人的精力导向本身便具有突厥血脉、更加亲近土耳其,且弱很多档次的阿塞拜疆人,应该便是其“分而治之”的运用。

当然,这只是学者们的推测,并不是标准答案,希望将来能有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但总之,双方的摩擦从那一刻开始,便持续不断,甚至出现了多次种族惨案。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规模性战争爆发,如果从苏联解体前夕,1988年苏姆盖特惨案开始算起,这个时候苏联中央在当地的威信已经急剧下降了哈,到1994年5月12日停火,这场战争持续了6年2个月3周又1天。双方军队伤亡以十万计,数百万平民流离失所,已经差不多是血海深仇了。

此战结果是亚美尼亚战胜,并除卡拉巴赫外(1923年7月7日,卡拉巴赫改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观史君为担心大家弄混,所以没有改变称呼),进一步占领了周边地区,目前,卡拉巴赫地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独立共和国(“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又名“阿尔察赫共和国”),但在名义上留在阿塞拜疆内,目前世界上仅有三个非联合国会员国家承认(阿布哈兹、德涅斯特河沿岸、南奥塞梯)。

虽然签了停火协议,但领土争端至今都未结束,时不时的擦枪走火,不仅如此,在冲突过程中,鉴于地域的重要性,争端也已经不再纯粹,土耳其、俄罗斯,甚至是希腊的介入,让局势更加复杂

(俄罗斯给予双方装备支持,希腊给予亚美尼亚装备支持,土耳其直接军事介入战争,支持阿塞拜疆,目前还有美国介入的迹象)。

MK体育恩波利合作伙伴

QQ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热线

13594780393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 扫一扫微信交流